主页 > APP设计 > 高级UX设计师的自检清单,你能得多少分?

高级UX设计师的自检清单,你能得多少分?

此篇基于管理岗测评各位设计师专业能力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一波之前从滴滴那里偷师过来稍加改版应用在新公司设计评审的设计自检标准。适用于从新人到职场老鸟的自检,基本涵盖了大家日常做需求的整个过程。

不想写得太枯燥,改成测评打分的游戏模式,每个测评项都有对应的分数,大家可以对应自己情况给自己打分,康康你们都得了几分(个别分值里面还有额外加分彩蛋,别错过喔)~

一位名为「娜可露露」的UX设计师准备开工接需求了!

1. 接到需求:是否与需求方沟通获取有效信息(+10分)

每个设计师身处的公司情况都不一样,对接的产品经理(PM)自然也是千奇百态。不是所有 PM 都会像个老妈子一样告诉你一切,叮嘱你一切。一个合格的 ux 设计师需要清楚知道自己在接到需求的初始需求,从 PM 那里了解到什么样的项目信息对自己的后续工作以及未来作品集准备是有帮助的。

这里咱需要沟通的 2 个基础内容是:需求背景和项目排期。

需求背景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需求的原因。大部分情况 PM 是会自主写在 ta 的产品需求文档(PRD)里的,大家在观看 prd 的时候就可以发现了。

而项目排期这里主要指项目流程的排期(需求评审时间、设计时间、设计评审时间、研发时间、灰度测试时间、上线时间)。要求设计师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做出一个合理的时间预估,避免设计侧工作延误影响整体项目上线进度。

*加分项:关注用户诉求(额外 +5 分)

通过讨论用户的核心需求确认功能的优先级。大部分情况 PM 给出的功能优先级都还是比较专业且合理的,但不排除我们有可以站在交互体验侧进言调整功能及优先级的可能,所以优秀的设计师是可以从需求起始就介入并产生价值的。(以前作为中高级设计师面试的时候经常遇到这个高频问题,你是否有进言并造成产品构架调整的案例)

2. 拿到原型:是否对需求原型进行二次收纳(+15分)

虽然有很多同学拿到原型(无论是产品还是交互给的高保真 or  低保真原型)仔细阅读后是有二次思考和沟通的过程,但什么样的二次思考是能体现设计师实际职能价值,建立良好专业口碑的呢?

这个思考过程就是像是收纳的过程,打个比方:一个屋子通过整理收纳重新获得有序简洁的使用感受。其实大部分时间 PM 只是把需要的功能传达给我们,而我们需要做的是筛选出对用户体验合理且有效的内容。例如信息表达是否多处重复,是否可以做删减。如果有刚需不能做重复删减的   话,是否能把它收纳到二级的入口。举个栗子:

这是一个 AI 面试报告的 PC 页面,可以看出在原型里这个页面承载了非常之多的内容,这一个页面的内容已远远超过用户的接受范围,对于新手用户的它的易用度显得非常低,所以我们需要做信息的简化收纳处理,把低优先级的内容收纳起来,重复性的信息内容去除掉。

*加分项:乖巧的沟通方式(额外 +5 分)

这里加送大家一个和 PM 沟通收纳的小锦囊。在二次沟通中,大家切忌不要以这个信息内容影响我们的设计排版或者不好看为由去 push 我们的收纳方案。建议站在 PM 的角度,以这样信息重复展示了,影响用户操作和判断等为由去 push 方案更容易被业务方接受。

这位名为「娜可露露」的UX设计师开始交互框架与信息设计了!

1. 交互框架设计

是否基于预期性、关联性、拓展性三个指标进行设计(每个指标不同分,具体看下文列举)

这里的框架与交互是基于原型二次收纳后的梳理,给大家总结 3 个在实战中还是比较实用的指标。达到这 3 个指标,基本可以极大减少日后项目踩雷的可能。

用户心理的预期性(+5分)

所有的交互逻辑需要遵从基本的用户心理预期,这是框架交互设计的基础,反之就会影响用户使用的愉悦度甚至造成体验障碍。这里包含了几乎所有交互设计的细节,需要大家平时多积累。举个例子:点击按钮之后获得一定的操作反馈是用户的心理预期;点击下拉按钮后出现对应的下拉内容展示(不跳页)是用户的心理预期。

模块之间的关联性(+10分)

模块间是否存在联动关系影响模块的排布方式,需要根据模块间的联动性做出原型排布调整。举个例子:

这个 PC 页面中我们通过调整自定义用户画像,可以得到对应的 AI 面试排名,两个大模块间存在很紧密的联动关系。如果我们陷入 PM 侧给的原型来设计,就会发现一屏的内容联动模块过于分散无法让用户形成清晰的功能认知。

未来业务的拓展性(+10分)

在现阶段的设计框架上加入对未来业务的考虑,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开发与设计的周期成本,还可以良性延续更多产品功能减少用户对新业务的使用成本。举个例子:我们现在在做一款 1 对 1 的视频面试产品,在设计面试间框架时,需要考虑是否未来有多对多的群面业务需求,如果有,我们的框架设计就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对多的拓展性。

*加分项:创新的交互方式(额外+20分)

如果在大型需求的设计中能够产出基于业务定制的、提升用户体验且市面上独一无二的交互方式,那么这波操作将直接告诉我们,年轻的「娜可露露」晋升述职 ppt 的黄金展示区内容基本是没什么悬念了。

2. 信息设计

是否考虑「动态场景」与「信息限制」两件事(每件事不同分,具体看下文列举)

动态场景:适配动态数据(+5分)

我们设计时常出现设计稿很漂亮丰满,但最后落地的页面却很现实骨感的情况,主要原因还是在信息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所有信息的动态展示情况。举个例子:下图工作台中的数据均为动态数据(会随着用户使用情况而变动的),需要我们在设计时就考虑所有可能出现的动态场景,比如「我的面试为空」、「创建项目为空」、「我的面试只有一条」等不同场景的设计适配。

信息限制:控制内容展示(+5分)

我们在信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内容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选择最适配的模块区域进行适配展示。

所以只要界面中有静态文本和图片出现的地方,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都需要对它进行限制。这其中又分为运营模块和产品模块的信息限制:运营模块(限制字数同步运营+开发)比如热门推荐模块,主副标题最多多少字?产品模块(限制字数同步开发)比如能力标签一行最多显示几个,多出的标签是折行还是省略号处理?

这位名为「娜可露露」的UX设计师开始定义视觉方案进行视觉设计了

1. 定义主视觉方案(针对新增业务)*

是否正确认知要设计的产品类型与其用户群适配的视觉风格(+5分)

我们日常遇到的产品需求不太需要重新定义视觉方案,这里针对0-1的新业务来说。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匹配不同的主视觉方案,以经验来说通常工具类的产品对视觉品质的要求一般会偏高,而电商类的则相对更重视视觉设计带来的业务影响。(写完突然感觉这是个送分题)

2. 整体视觉设计

是否基于一致性、有效性、品质感三个指标进行设计(每个指标不同分,具体看下文列举)

对于界面视觉设计这个基本功,不同厂子不同老板的重视程度相差还是很大的,这个大部分和企业文化以及老板自己的专业厚度有关。虽然说这些年在阿里系和增长学说的带领下很多设计师不像原来这么在意表现层的东西了,但个人仍然认为如果基本功都完成不好就谈无需的东西就脱离了设计对于人的初心。这里给大家概括成 3 个指标:

设计语言的一致性(+5分)

这点应该无需过多解释,使用现有组件库遵循现有设计规范进行设计虽然一定限制了设计师对于界面视觉的定义能力,但有 3 个好处:一是统一的设计语言给用户以体验的连贯性与一致的品牌感;二是提升设计师的日常工作效率;三是可以让设计师把更多精力放到对实际业务数据有更多影响的框架与信息设计中。

设计呈现的品质感(+10分)

设计师经常被挑战的可能就是有关界面视觉整体感受这个事情。作为设计师我们不太可能让每个人都觉得好看满意,只能说尽量通过主流设计法则(例如格式塔理论等)的应用与审美积累提升自己设计方案的视觉品质。「质感」虽然对业务不造成直接影响,但对业务的品牌传播以及各位的未来作品集好感度还是有不小的影响。

设计表达的有效性(+10分)

如果说界面设计的品质感还相对容易练习,那么视觉表达的有效性与定制化就是相对高阶一些的要求了,也是通过界面视觉能影响业务数据的一个可能性。我们可以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把更多文字信息转化为更易被识别接受的符号图案信息,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案例。

另外在讲究屏效(一屏信息展示效率)的国情阅读环境中,界面里的每一个视觉设计元素你都需要表达出它的实际作用(图素也好、插图也好作用是什么?),避免为了装饰而装饰的过度修饰降低用户获取信息的效率。

*加分项:品牌感知与竞对差异性(额外+10分)

在视觉上做出自己的品牌感和优秀的竞对差异性其实挺难的,这里的差异性可不是仅仅指的是改个颜色加个投影这么简单,它传达的是 2 种完全不同的视觉品牌感受。在视觉设计过程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限的模仿流中,一般是在看了某些竞品或者重量级的 app 之后瞬间脑子里就只剩下一种既定样式了。解决方式建议是:

  • 学会提炼品牌设计中的 DNA 应用到界面设计中;
  • 学会偷师收集案例将好的视觉案例做结合,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进化出一个更优秀的新形态。

后记

以上就是完整的日常需求落地流程的设计验收标准了,当然之后的视觉走查对开发沟通过程也很显示设计师的责任心,但相对来说一般不会放到对设计师的日常考核中。最后年轻的「娜可露露」同学你获得了几分捏(满分130)?欢迎在评论区 show 下分数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