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们来了解后印象派最后一位代表——梵高背后的故事
梵高篇
提到梵高,你会想到什么?
开枪自杀?精神病?向日葵?创作激情?
好像提到艺术,我们大脑里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知名度可谓 so so so big!
那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大咖背后的故事。
△ 《画家的自画像》1887-1888
梵高,1853 年生于荷兰,这一年,他的好朋友高更已经五岁。
梵高出生于牧师家庭,他的父亲在教会工作,8 岁的时候,梵高开始上学,但是 15 岁就辍学了,很大可能是家里想让他赶紧从事教会方面的工作,现实是梵高辍学后也当了传教士。
你可能会问:传教士怎么会和画家挂钩呢?
这和梵高的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梵高的叔叔伯伯,有的是艺术品商人,有的是雕刻家。所以梵高小时候对教会、艺术就很感兴趣。
1878 年,梵高在传教士学校学习结束后,就去煤矿传教了,可能因为没有许可证,第二年就被解雇。
此时的梵高可能觉得传教这条路是行不通了,于是下定决心成为一名画家,这一年,梵高 27 岁(1880 年)。
这里我要提醒下大家,梵高不是 27 岁才拿起画笔从零开始画画!而是开始下定决心一心走绘画这条路,毕竟在这之前,梵高已经有比较强的绘画能力了。
△ 《运河》 1872-1873
△ Lange Vijverberg, The Hague 1872-1873
△ 《睡觉的老妇人》1873
△ 《咖啡店素描》1878
以上都是梵高 27 岁下决心画画之前的作品,大都以素描为主。
看着这几张素描图,总觉得在哪里见过类似的场景,想到了这两幅画:
这两幅涂鸦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位画师丁文尧的作品,称作飞线涂鸦,是不是和梵高的素描还有类似之处呢?
离开煤矿后,1883 年 12 月,梵高搬到了荷兰纽南的一个小镇,在这里他又融入了纺织工的生活,因此作品大都反映纺织工的日常。
△ 《纺织工》1883-1884
△ 《纺织工》1884
△ 《纺织工》1883-1884
△ 《伐木工》1884
你会发现,梵高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农民气息,而这要归功于他的灵魂导师——米勒。
△ 米勒
众所周知,米勒喜欢画乡间生活,在他看来,这些主题远比城市的喧嚣有意义得多。代表作:
△ 《拾穗者》米勒
△ 《播种者》米勒
第二幅《播种者》也被梵高模仿过:
△ 《播种者》梵高 仿米勒作品 1881
所以,梵高也很认同米勒的创作理念——乡土气息。
除了纺织工的日常生活场景,还有纺织工的肖像画:
△ 《妇女头像》1884-1885
△ 《男子头像》1884-1885
△ 《妇女头像》1884-1885
1883 年-1886 年的纽南生活,明显让梵高的肖像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进行了无数次素描肖像练习后,1885 年,梵高画出了一幅「大作」:
△ 《吃土豆的人》1885
对,就是这幅画,一群人在吃土豆。
当然这幅画刚画出来,是没名气的。毕竟当时法国人喜欢的是印象派那样的光感画面。但是梵高认为:
劳动者是最美的人!
在纽南这几年,虽然梵高没有停下手里的画笔,但是作品依旧不能和主流融合,而且感情、生活也很不顺。
1881 年,梵高向表姐求婚,被表姐拒绝;
1884 年,年长梵高 10 岁的邻居女儿爱上了梵高,正当两人准备结婚的时候,女孩儿的家人强烈反对这门婚事,女孩儿也用自残的方式来发泄不满……结局还是没能在一起;
说到这里,顺便再说一点梵高的感情往事,后来梵高遇到了一位妓女,这位妓女平时会给梵高当模特,闲暇时候也会给梵高洗洗衣服做做饭,这下让两个孤独的灵魂有了依靠,马上就一起生活了。
但是住到一起才发现他们的灵魂差距太大了:妓女需要买大量营养品补充身体营养,而梵高把钱都花到了颜料的买买买上。两人矛盾越来越深,最后彻底分开。梵高的第三段恋情也彻底结束。
1885 年,梵高的父亲因心脏病去世,对梵高造成了很大打击;
同时,梵高的画也很难卖出去,因此他开始埋怨弟弟提奥不给自己好好卖画,经过弟弟的一番解释,才明白那个时期的巴黎哪能看得下《吃土豆的人》那样黑乎乎的画,他们喜欢的是当时的印象派风格。
于是 1886 年,梵高前往了巴黎。
刚到巴黎,就被这里浓浓的艺术氛围所感染,在弟弟提奥的介绍下,认识了毕沙罗、高更等大咖。看过大家的作品后,梵高的画风也慢慢出现了转变——开始有颜色了。
△ 《戴着毡帽的自画像》1886-1887
△ 《花瓶中的中国紫苑和剑兰》1886
△ 《小花瓶中的牡丹和蓝色翠雀花》1886
除了颜色变得鲜艳起来,而且也有了印象派(和点彩派)的影子:
△ 《花园里的恋人:圣皮埃尔广场》1887
这幅画乍一看是不是很像印象派风格?唯一有点别扭(特色)就是长短不齐的条纹笔触。
这是因为 1886 年点彩派元老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一炮而红后,很多艺术家开始模仿他的「点」,只不过梵高用条纹笔触代替了这些点。这些条纹笔触也把梵高和其他艺术家区别开来。
而且你会发现梵高完全忽略了当时的工业化影响,画面里永远是乡间田园场景。
这段时期,梵高也正在热烈追随日本浮世绘的创作风格:
△ 《花魁(仿溪齐英泉作品)》1887.10-11
△ 开花的李树园(仿歌川广重)1887.10-11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起第一更介绍印象派时,莫奈给妻子画的一幅自画像?
△ 《穿日本和服的女子》莫奈
是的,那个时候,他们都很崇拜浮世绘。
但是两年后,梵高决定离开繁华热闹的巴黎,因为他厌倦了。
梵高觉得印象派这种画法没多大特色,他想找到激情创作的灵感。
于是,1888 年,梵高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梵高的辉煌生涯也揭开了序幕。
在阿尔勒,他租赁了一栋黄色小楼。
△ 《黄房子》街景 1889
1888 年 10 月份,邀请了好友高更,两人准备营造一个氛围浓烈的艺术小沙龙,奈何最后两人意见不合,12 月高更离开黄色小屋,然后就发生了梵高割耳事件。
在阿尔勒这段时间,梵高创作了很多作品,你会发现这时候梵高已经展现了对黄色的喜爱。
△ 《卧室》1888
△ 《播种者》1888 这幅应该也是模仿的米勒
△ 《阿尔勒附近的鸢尾花田》1888
鸢尾花,这很梵高~
△ 《麦田》1888
麦田,这很梵高~
和密友相处的日子,怎么能不画点和密友相关的东西呢?
△ 《高更的椅子》1888
△ 《高更肖像画》1888
高更离开了,梵高割耳了,梵高开始精神病发作了……
1889 年 5 月,梵高来到了圣雷米精神病疗养院,或许是感情的多次失利、或许是好友的愤然离开,总之,梵高疯了……
要么说梵高伟大,在他非发病期间,他还能进行创作,而且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 《向日葵》1889
△ 《丝柏树》1889
「燃烧」的丝柏树,这很梵高~
疗养院也成了创作素材:
△ 《疗养院花园里的石阶》1889
继续模仿米勒的作品:
△ 《绑干草的农妇》1889
而且创作了这幅赫赫有名的《星月夜》
△ 《星月夜》1889
这幅画用蓝色描绘了星空变化,星空仿佛被一股激流包围,漩涡的场景反映了梵高此刻的幻觉意识。
在疗养院的这段时间,他开始思考生死问题:
△ 《麦田与收割者》1889
这幅画里,梵高将麦田比喻成了生活中的你我他,收割者便是生活中的死神,展现出了梵高开始面对死亡的心态。
1890 年 1 月,提奥儿子出生,当提奥把这一喜讯告诉梵高时,梵高欣喜地创作了《盛开的杏树》
△ 《盛开的杏树》1890.2
这幅画描绘了蓝天下盛开的杏树场景,代表新生命的降临。
1890 年 5 月创作了《鸢尾花》
△ 《鸢尾花》1890.5
1890 年 6 月创作了《加歇医生的肖像》
△ 《加歇医生的肖像》1890
加歇医生是梵高的治疗医生,平时也会进行绘画创作,因此梵高很喜欢这位医生,医生对梵高也很好,1890 年 6 月,梵高为加歇医生创作了这幅肖像画。
这幅画不仅让人们为医生和病人的感情所感动,更为它的价值所震惊。
1990 年 5 月,《加歇医生的肖像》三分钟内以 825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使它挤入了世界十大天价名画之一,而且位列第二,第一是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
△ 《拿烟斗的男孩》毕加索
1890 年 7 月创作了《麦田群鸦》
△ 《麦田群鸦》1890.7
金色的麦田,波涛般汹涌的天空,是梵高喜欢的创作题材,但是几条小路被突然截断,一群乌鸦飞到了天边,但是又感觉飞入了死胡同。
这时候,人们觉得梵高已经病得很厉害了,自己仿佛也即将离开这个世界。
1890 年 7 月 29 日,外出散步的梵高开枪自杀,享年 37 岁。
弟弟提奥悲伤过度,精神错乱,第二年也离开人世,然后葬到了哥哥梵高墓旁。
梵高去世后,他的一幅幅作品被提奥的妻子整理出来,梵高真正的火了。
艺术也真是造化弄人,生前卖出一幅画也费劲儿,死后一幅幅作品却被高价购买,这是讽刺?还是应得的荣誉?
梵高去世后,一系列与他有关的东西衍生出来:电影、电视剧、艺术品、音乐……
最出名的莫过于美国歌手唐·麦克林的《Vincent》,这首歌以梵高《星月夜》为主题进行创作。
就像开头我们听到的那句歌词: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尽管他们不曾爱你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但你依然热切的渴望生活
《Vincent》
生前很少有人能懂梵高的画,但是他依然把金色的麦田、蓝色的天空、黄色的向日葵画到了画板上~
纵使他们不能体会梵高生前有多痛苦,那又何妨?或许梵高的灵魂根本不属于尘世,37 岁的猝然长逝,只希望他能成为星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